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当代艺术的天价阻碍了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5-01-04来源于:雅昌艺术网编辑:岚枫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日趋火爆,拍卖“天价”被屡屡刷新,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敏感神经。之所以被冠以“天价”,就是其拍卖成交价格大大超过了市场的接受程度和人们的心理预期。

香港苏富比2011春拍“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专场中,张晓刚1988年创作的《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约合6657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张晓刚作品拍卖单价纪录,也成为目前单价最高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这些“冒顶”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艺术品价格在市场机制上面临的诸多缺陷,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现阶段内艺术品投资在高风险的同时更有着高利润的诱惑。

相对于古代书画动辄过亿的拍卖“天价”,当代艺术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但从现有的拍卖纪录看,日渐高企的成交价格已然提示出一个危险的信号。与古代书画的唯一性和稀缺性不同,当代艺术注重其时下性,更多得融汇了当代人的时代记忆和精神信仰,它具有一定的市场性,但并非不可触及的“天价”。

“天价”现象扼杀艺术家的创造力

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的成长履历和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作品的价值。一个人从不名一文的艺术工作者到炙手可热的艺术“明星”,往往需要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既是一个艺术修养和创作实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机遇和市场不断选择的过程。作为一、二级市场的画廊和拍卖行,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经过画廊若干时间的推介和宣传,为艺术作品奠定了一定观众群和收藏群,才能在拍卖市场的博弈中上演“天价”神话。

但艺术家并不是“天价”神话的最大收益者,相反会在“天价”和市场的禁锢中逐步偏离自我,丧失艺术创造力。

“天价”现象偏离了市场的运作规律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价格的形成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受价值规律调节,具有“削峰平谷”的功能。当代艺术作品“天价”现象则偏离了其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更多的与炒房、炒地相似,成为了一些游资和热钱的谋取暴利的工具。

艺术作品作为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更多的在于宣导文化和愉悦身心,最终还在于其终极藏家。文交所和艺术品股权化的出现,更是推高“天价”的幕后黑手,投资者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让当代艺术以不可企及的“天价”越发远离了当代人的生活。

“天价”现象阻碍了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艺术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以其无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重要特点,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着力促进包括艺术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艺术家到画廊再到拍卖行,从艺术群落到艺术圈再到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产业的完整链条已形成。在整个链条中价值产出即艺术品价值的实现是其终端环节,它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每一步。

当代艺术品“天价”实现看似简单,实则是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游资和热钱的进入,投机与炒作的并行,最终都从作品的成交价格上反映出来。合理的价值收益是商品从产出、流通到价值实现的每一环参与者都能获得有效收益,而“天价”的实现则利用市场的盲目性使其交易简单化、利益分割最大化,这种“天价”现象的出现极大阻碍了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当泡沫散去“天价”必然走向“天塌”。

秋拍将至,人们的关注神经再次被收紧,虽然我们不愿看到,但“天价”依旧会上演。当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品高离了人们的生活,当“天价”真的只成为少数人豪赌的游戏,我们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