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黑国强:香港艺术博览会的独特模式

2015-01-01来源于:当代艺术编辑:岚枫

目前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的经营模式在亚洲市场不是那么流行,但这种方式在欧美已经有几十年。按照国外的经验,拍卖与博览会、古董店、画廊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香港是一个自由市场,尤其艺术品的进出没有什么限制,本身的条件就比较优厚。

自从1988年父亲带我去第一次去纽约,在随后的十几年我一直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学徒,与父亲一起“跑货”,那时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许多珍奇古董,有青铜器、玉器、陶器,也有字画。1999年我创立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古董店,随后到纽约参加国际博览会,那次博览会给初出茅庐的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学到很多实际的经验,如今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的规划、设计、操作以及人才管理都是从那一次得到的启发,并且延续下来。

在我看来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制度还是需要参考西方的做法,博览会应该用一个企业的方式去经营,有董事局的制度,有投票、有推荐,有专家做负责人。

从当年的学徒到跑货,到后来有能力自己开店,跟客人谈生意,直到2006年自己在香港组织博览会。如果不是先做古董,也就不会做博览会。这些年的经验使我练就了一种眼光,而这种眼光是无法明确解释的。看艺术品的真假,不是花几天时间就可以学得到,要看实际的东西,想入门起码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把它形容为交女朋友一样,要一眼动情。一眼能看出八成,两成需要琢磨研究。

最后的结果怎样,可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后才知道,收藏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不能太早卖,更不能急,同时这也锻炼每个人能力和个性。所以一百个收藏家只有十个是最成功的。国内的收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其实很期待从买家变成真正收藏家的阶层出现。

国内先发展起来的却是拍卖,所以国内藏家都以拍卖公司为主。但香港又比较例外,这几个途径的发展都没有中断过,市场相对成熟。我认识许多国外行家对博览会很接受,这已经是他们经营的一部分,每年都要有预算、人力及时间去做博览会参展。

国外的买家周期较长,需要2-3代去完成一种收藏体系,而目前中国买家的周期性相对较短,只需要2-3年就可以转换角色收藏其他类型的艺术品,所以收藏古董的新群体会逐年增加。香港地方比较小,所以收藏家群数量没有大陆多。不过香港新开的画廊或者与设计的观念结合起来的餐厅越来越多,这也等于面对转变。用一个三角形去形容,中间的最难做,高不成低不就,价位没人家高,数量也没人家多,这就难做。要么就做数量,要么做顶尖的质量。香港逐渐有了新的购买人群,这也是一种转机。

目前,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目前买家群体有50%来自大陆,25%来自香港台湾,15%来自欧美,10%来自东南亚等地区,虽然每年都有新买家进入,可是大陆占得比重仍然很突出。当代艺术的收藏者年龄大概在40-50岁之间,而古董收藏者的年龄在50-6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比较稳定的。收藏古董的金融界居多,不乏一些房地产商、投资公司、银行、企业以及能源老板。做投资的事肯定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能一进门就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艺术品身上。

还是举自己和我父亲的例子。我父亲做了那么多年,跌的时期他也碰到了不少。从1949年解放,到1967年香港暴动,1973年十月危机,1987年第一次世界股灾,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2003年香港的非典,2007年的金融海啸,我们都没有遇到太大的风险,现在很多收藏家就是企业出身,有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去做这个事情,有起有落,但没有大起大落。

在国内要做古董买卖,需要建立很多的人脉,花的时间相对会多。真要投入这个市场,耐心是很重要的。当然现在比较方便,因为有互联网的出现,找资料是比较容易的,当年我花了十年时间去学习才能去跑货,以前我们都看书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资料的分辨好坏是很重要的,看完这些资料最后还是要把东西拿上手去实习。我对年轻藏家的建议就是:不怕买贵只怕买错,不能贪多只能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