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海外艺术家的归国圆梦展

2014-12-25来源于:人民网编辑:惠贞


蔡国强作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深造的艺术家都纷纷回国,这些艺术家甚至包括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蔡国强、徐冰、谷文达、陈丹青等著名艺术家,作为中国人总是希望能够在中国得到同胞们的认可,他们纷纷带着一颗“圆梦”的心回国发展。

但“衣锦还乡”有时候的确是一种荣归,但如果要将这种归来当做另一个起点的话,需要的,可能还不单单只是勇气。

归国展:为了圆了各自的梦

蔡国强

蔡国强1994年参加广岛市当代美术馆举办的《亚洲之创造力》展览,以《地球也有黑洞》为题,在广岛市中央公园制作了大规模的爆破计划,使用900米长的导火线和火药弹,点爆了漂浮于空中的大气球上的装置,获得了日本文化大奖——“广岛奖”,成为该奖1989年设立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艺术家。

2008年奥运会期间,“蔡国强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内举办个人大型展览。2010年世博会期间,蔡国强“农民达芬奇”展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展品是他5年来的的私人收藏——他行程9000余公里、绕了半个中国,从湖北、安徽等8个省的12位农民手里收集来的60多件“艺术品”。

2011年9月20日在浙江美术馆创作“火药画”《雷峰塔》。9月22日,在浙江美术馆创作高3米、宽36米的长卷“火药画”《观潮图》,再现“钱江潮”。蔡国强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在90年代艺术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条独特的思路: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对话。这对于开拓当代艺术的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陈丹青作品

陈丹青

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2004年末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2010年,“归国十年”陈丹青个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开幕。

这是陈丹青归国后首次个展,陈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侵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说来真是有趣、有幸、有缘:我出身文革一代【知识青年】,在大时代轮番上演的荒诞剧悲喜剧剧情中,我兴致勃勃画油画,不晓得日后能够上学深造,更没梦见有一天会远去彼岸,在那里省悟并体验了三代留洋艺术家之间深刻的断层、差异和持续的挣扎。

张挂在这里的上百幅涂抹,不出传统写实的范围,若以作画的大背景、大环境看,则可依次划分为国内的【文革】与文革之后,西方的【后现代】与【后冷战】这么4个阶段;作品的数量,要算70年代偏多,80年代的作品大抵四散,90年代虽然作画最频,尺幅也最大,而这回能给诸位过目的仅止近两三年内的极少数小篇幅,所以算不得【回顾展】,但展厅还是给了我默然回顾的片刻。”


李迪作品

李迪

李迪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赴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留学,其80年代的代表作《多思的年华》成为当时那个时代青年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2011年,李迪首次回国个展《“在内心中奔跑”李迪二十年归国汇报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李迪是一位直觉、机敏、灵动、睿智的艺术家。他对绘画怀有一如既往的执着和坚信。

在以《在内心中奔跑》为名的个展中,李迪最近的绘画语言又发生了新的转变。虽有对德国新表现绘画的糅合和简化,但他更多通过重新发现传统绘画中的美学能量,力求使自己从流行绘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对中国水墨画意象的参照与吸纳,使他能从中有了创造新的绘画的可能性,归国展让李迪的创作能够活得更多人的共鸣,也同时给李迪下一步的创作提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