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被西方有意无意误读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2015-01-16来源于:上海证券报编辑:惠贞

所谓“交流”,不管是中国对西方,还是西方对中国,都是一场彼此的误读。由于语境切换,信息不对称,以点盖面局部放大,立场观点不同,利益阵营迥异,经常使问题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在瞎子摸象的自以为是的状态中,一个想象中的西方或东方,诞生了.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中记载:春秋时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的楚国贵族叶公,名子高,好当代艺术,看艺术杂志,写收藏微博,还时常会买一些或写实或表现的油画作品。
2011年6月中旬的一天,他来到瑞士西北角的小城巴塞尔,那里苍穹蔚蓝,盛宴饕餮,同时密集地汇集了全天下最好的画廊和传说中大师的作品。他也非常认真地伫立那些泛着光晕的原作面前,真诚希望从中领略艺术带给他的感动和震撼。然而,他在微博中总结性地写道:“这真的很难!”
时隔18年,德国外交部斥资3000万打造的“启蒙”艺术展的研讨会中,德国美术馆馆长发表长篇演说,他放出德国民族救亡版画大师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的画:一位饱受磨难的母亲将自己怀抱的儿子献出去。这张为革命而奉献的著名版画作品,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接着他将这幅版画与方力钧的掌中婴儿作品做详细的图像比较。其间结合了洪水、海啸、牺牲、婴儿献祭、救亡等宏大历史图片。本国馆长立刻打岔,认为两位艺术家关系不大,本国人民对本国艺术家理解完全不同,甚至艺术家也根本就不是那么想的。于是,向在场艺术家求证,方力钧道:“通过研究一滴水,就可以了解整个大海。”谁也没有被否定,遂皆大欢喜。